好看的电影大抵有三种,一种是编剧导演腾空出世的创作,不管影片归属何种类型,总之独领风骚,吸引无数观众;一种出自书籍或真实故事改编,情节细致,贴近原作,让人感觉置身于此,难以忘怀;还有一种也是出自书籍故事改编,功力却没第二种强盛,但因为原作太过经典,因而也提升了观众对该影片的审美及耐心。
提到《追风筝的人》,那句“为你,千千万遍”,始终萦绕人们心头,那是一个孩子对友情最原始的定义,也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玩伴愧疚的自我救赎,更是多年后这个满怀愧疚的成年人弥补给另一个孩子的爱的治愈。
07年的这部《追风筝的人》就属于第三种好看的电影,虽不及原作,却依旧带给我们诸多感动。
影片把我们带入到了两个身份悬殊的小男孩的友情中,也把我们带入到了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战争中,人性种种,体现的淋漓尽致,最终响彻耳边的,仍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01最初的友谊
影片开场就介绍了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一个叫阿米尔,一个叫哈桑。
阿米尔是富商家庭的少爷,他的父亲聪明、勇敢、正直,就像一个魔术师,想做的事情总能做好,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温柔、贤淑,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
阿米尔从小安静、怯懦、喜欢读书、喜欢自己写故事,很不受他父亲看好,而他也常怀有深深的自责,认为是他害死了他父亲深爱的妻子,所以他的童年几乎是和父亲保持距离的,但又处处想方设法,想要赢得父亲的认可。
哈桑是这个富商家庭仆人阿里的儿子,跟随父亲在这里做事,他年龄虽小,做事却认真,并且时时表现出勇敢、忠诚,十分受阿米尔父亲喜欢。
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最先我们是从阿米尔父亲嘴里听来的,他在和好友拉希姆谈论这两个小男孩时,说阿米尔一点都不像他,老被欺负,每次还得是没他壮的哈桑去保护他,甚至断言“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
就是这么两个身份悬殊的男孩,整日一起玩弹弓,一起放风筝,一起坐下来聊天,阿米尔偶尔还会给哈桑读故事,哈桑也十分乐意听。
如此这般简单纯真的友谊,谁不羡慕呢?
02 卑劣的怯懦
第一次让人心生对阿米尔人格的怀疑,是在他和哈桑遇到比他们年龄大的孩子的欺负时,对方反复强调哈桑的种族卑劣,阿米尔不该和他玩在一起,后来又对哈桑说,阿米尔从来不把他当朋友,只有在没有人陪的时候,才和他玩。
面对这样的羞辱、挑拨离间,阿米尔保持沉默,他自己也开始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但哈桑却坚定的回应,他和阿米尔少爷是朋友,并拿出弹弓来保护阿米尔,最终喝退了那三个坏孩子。
我们已然看出,一如阿米尔父亲所说,阿米尔怯懦,他可以做任何让步,而哈桑勇敢、忠诚,为了阿米尔他可以超越身份、身高、年龄、境况的去勇敢。
带着这样的怯懦,我们最终看到了阿米尔因怯懦产生的种种卑劣。
不久,阿米尔在风筝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只需要取回那只胜利的风筝就可以得到父亲的赞赏,哈桑快速跑出,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决心要帮阿米尔拿回来荣誉。
不料被上次那三个坏孩子再次盯上,遭到殴打、强暴,这全部经过,阿米尔都看在眼里,他却没有站出来制止,反而自己跑开,假装不知道。
阿米尔的怯懦在那一刻突然被放大,那不止是怯懦,更让怯懦带来了无数的卑劣蔓延。
在之后的一段日子,他们不再一起玩,不再讲故事、听故事,直到再次聚在一起,阿米尔用石榴打哈桑,把哈桑的衣服染的鲜红,并指责哈桑为什么不还手。
也许那一刻是阿米尔和自己碰撞最激烈的一次吧,他把对自己的愤怒、指责,全部扔到了哈桑身上,之后觉得没办法面对这样对他好的朋友,就生出了一个更卑劣的想法,想办法让哈桑离开。
他深知父亲憎恨偷盗的人,就把自己的一些钱和过生日别人送的手表偷偷放到了阿里和哈桑的房间,最后和父亲告状,他的父亲并没有指责哈桑,但阿里最终还是带着哈桑离开了。
人性本善论,究竟成不成立?有时好像是这样,但有时人性是真的恶,一个孩童都足以显示出恶魔想法,并为此付出行动。这在我们所接触过的新闻中,也已早有耳闻。
03 寻爱的旅途
结交一个朋友不易,但失去一个朋友却很容易。
几年后,阿富汗陷入战争,阿米尔随父亲跑去了美国,他的父亲时不时的提起哈桑,阿米尔也一刻没停止过内心的煎熬。
多年后,他接到一通拉希姆的电话,让他赶赴身边,说“有一个重做好人的机会。”他便踏上了寻爱的旅途。
原来哈桑也是阿米尔父亲的儿子,他和阿米尔是亲兄弟,只是因为身份、等级、名誉,没办法让他的父亲把事情真相说出来,于是这个秘密一直被阿米尔父亲带到了逝世。
拉希姆所说做好人的机会是让阿米尔重返故土,救出哈桑的儿子。
多年来拉希姆一直替阿米尔父亲保守着这个关于血缘的秘密,也知晓着哈桑并没有偷阿米尔手表的真相。
一番挣扎后,阿米尔踏上了返回故乡的路,彼时的家乡,早已不是他童年的样子,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种族主义盛行,到处弥漫着血腥与残暴。
阿米尔深知,他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他的家中还有等他归来的妻子,但他更知这是他必须要做的选择。
他应该无数次想到他父亲在逃离家园的路上,为救一个陌生的女人,对着拿枪的士兵吼,要对方保持道德,否则就算打爆他的头,也要管这个事。
他应该无数次在想哈桑为了保护童年长大的房子,是怎样勇敢的面对威胁,最终被拖出去打死,连哈桑妻子也因为追哈桑一同丢了性命。
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再次成为好人的方式只有一个,去把他的侄子从恶魔手中救出。
04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救哈桑孩子的历程并不轻松,这个本该像哈桑一样勇敢活泼的小男孩,早已落入阿米尔和哈桑曾经的死对头手里,几乎成了玩偶。
阿米尔在面对这个童年时就很害怕的坏人时,内心的恐惧足以让他咒骂自己一千次为什么要来这里,但看到那个小男孩时,他逼迫自己和对手扭打到一起,虽然是他在挨揍,却无缘无悔,他要带着这个孩子跑出去。
阿米尔十分幸运,童年时,有一个总是保护他、陪伴他的朋友,成家后,有一个理解他、支持他的妻子,在得知他和哈桑的故事后,为之落泪,第一反应就是希望他们的侄子可以回到美国。
也许在阿米尔替男孩追风筝,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他终于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救赎。
他终于可以真诚的告诉男孩,哈桑是个放风筝的好手,总是能清楚知道风筝的位置,他们两个是要好的朋友。
阿米尔的人格也终于不是那样的充满瑕疵,就像我们定义好人坏人,我们无法说坏人做的就全是坏事,也无法说好人的念头就全部是出于善心。
05 end
影片结束,留下了很多震撼与感动。其实书籍的内涵要更丰富,更让人忍不住动容,除了主要人物,阿米尔的父亲、妻子,都远比想象中形象饱满,影片有两处省略蛮遗憾。
一处是哈桑天生有唇裂,所以阿米尔嫉妒哈桑能得到他父亲更多关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哈桑勇敢,还因为他父亲有愧疚吧,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不会考虑原因,只会做感受,所以如果知晓这点,阿米尔体现的人性复杂,会更直观。
最大的一处省略是阿米尔带哈桑孩子回美国的过程,影片看起来一掠而过,而其实中间几度波折,反复催泪,因为哈桑和妻子都被打死了,孩子成了孤儿,阿米尔无法证明,美国便没办法接收,更无法提供领养条件。
小男孩感到绝望,在卫生间自杀,虽然被救了过来,但一整个过程几乎摧毁阿米尔,最终在他妻子的不断努力下,很久之后他们才终于创造出条件,让小男孩来到了他们身边。
也许影片为了故事完整性,跳过了一些细节,但我觉得这两处省略能把阿米尔内心的碰撞更展示的直接。
故事完了,我们再看人物,发现哈桑从始至终都把阿米尔当作朋友,成年后试着学习认字,都是想要亲自给阿米尔写封信。
我想阿米尔却是多年后,心怀愧疚,再也没有遇到像哈桑那样忠诚的朋友,才恍然惊觉,他扼杀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友谊。
正如他人所说,他在当时,并没有把哈桑当作他的朋友,哈桑喜欢听他读故事,他甚至故意读错或读很难的东西欺负哈桑,他们也一起调皮过,却总是哈桑承担后果和认错。
如果说哈桑是很简单淳朴的像是理想中的人,那阿米尔就是最真实的普罗大众,他心里一直有嫉妒,他父亲在哈桑生日时,为哈桑找到了大夫医治唇裂,他甚至希望自己是哈桑,在他父亲希望有他和哈桑陪伴的场合,他故意推说哈桑有事不来,他因为自己的懦弱指责哈桑,因为自己无法面对的事情果断抛弃哈桑。
也许哈桑和阿米尔性格的两面,恰恰也是他们父亲一生的两面,他父亲正直、勇敢,看不惯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自己认定、别人嘲讽的事,再难也要把它做到,这不就是哈桑,没有阿米尔壮,却处处保护阿米尔。
而阿米尔的懦弱,让他父亲很难拿正眼看他,甚至笃定他无能,这样的憎恶,不也是他父亲对自己的憎恶,他有名誉、有身份、有地位,所以他没办法认哈桑,也没办法对别人讲,只会在开心的时候感慨“要是哈桑也在就好了”。
《追风筝的人》让我们执着于默念“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让我们无限感慨人性的善与恶,有时没办法做严格定义,它往往是复杂矛盾的共生着,也让我们知晓,最好的友谊,需要勇敢,需要维护,认真善待遇到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