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行业曾经辉煌一时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些行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磨剪刀
弹棉花
制作马具
石雕
手工榨油
吹糖人
老银匠
……
虽然生活现代化了
但人们总感觉少了许多生活情趣
手艺人的黄昏
消失的不仅是一门门技艺
更是传统文化
是匠人精神
是一代代人心灵深处的回忆
从今日起
我们将寻找那些
存在于城市边缘的即将消失的老行业
从中发掘城市的印迹
记得小时候
每天上午都会听见窗外浓浓的乡音
“磨剪子嘞~戗菜刀~”
吆喝声悠长、洪亮,又富有节奏感
声音从远处慢慢靠近
越发清晰
而后又渐渐消失在嚣杂的城市中
相信这熟悉的吆喝声
也是许多80、90后儿时的记忆吧
可不知从何时起
这样的吆喝声便很难再听到了
今年78岁高龄的陶当发可谓是磨剪子戗菜刀界的“泰斗”级人物,年轻时在铁匠铺打铁的他,60多岁闲得无聊,为了解闷干起了磨刀一行,一干就是十几年。一辆自行车,一个小板凳,几块磨刀石……一天挣个几十块钱,不但够自己每天中午喝二两小酒,每个月还能给上大学的孙子500块零花钱。陶老很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乐观的心态让老人显得格外年轻,精神抖擞。磨剪子戗菜刀十几年,陶老总结出了一套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虽不够深刻,朴实中却蕴含着人生的大哲学。
在新区,从事磨刀行业的人大多都是外地人,像陶当发这样的“坐地户”很少。陶当发是湾里街道原湾里村的村民,目前住在湾里西小区。年轻时他在铁匠铺打铁,从60 多岁才开始磨刀,如今,在磨刀行业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
采访时,陶老给记者介绍了磨刀的关键技术:对于一把新刀来说,首先要开口,就是把刀的口面用砂轮打薄;磨刀时要放水,原理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存钢火,刀越磨越热,此时给水就是为了不失钢火,“这就像我过去打铁练刀,刀在练得通红的时候,瞬间把刀放入冷水中激一下,就是为了保住钢火。”陶老说道。磨一把已经用过的刀,在磨刀前应用手去感应刀口的厚薄程度,刀口厚则立着磨,刀口薄则平着磨,立的程度和刀口的厚度成正比,这样就能磨出一把刃快的刀。另外,一把刀磨好后一般要平着,正反面刀口,各在磨刀石上磨一下,达到开锋的目的。完全磨好的刀,要注重保养,可以滴几滴油,以便不生锈,再就是磨好的刀不能用来剁骨头,以免损伤刀刃。
“磨刀不易心急,心急做不了磨刀人。”陶老告诉记者,无论材质多好,不经过仔细打磨都不能成为一把好刀,而且打磨时不能偷工,必须使用粗糙程度不同的磨刀石轮番打磨。更不能使用现在非常流行的磨刀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磨刀匠这个行业逐渐消失,有的厂家生产了家用磨刀器推向市场,这种磨刀器也被称为毁刀器,有过度磨削、啃刃等缺点,会大大缩短刀的使用寿命。
陶老出来磨刀一看天气,二看心情。如果天气不好、心情不好,就不出来。陶老告诉记者,找他磨刀的都是经营饭店的老主顾,需要磨刀时会给他打电话,天气好的时候他喜欢骑着自行车四处转转,喊上几嗓子“磨剪子嘞戗菜刀”,心里透亮了,好像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磨一把刀5元钱,给新刀开刃10元,陶老每天不多磨,挣个20、30 元零花钱就回家,有时早上8 点多出门,10 点多就回家了,自己做点饭菜,喝点白酒,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个午觉。对于陶老来说,磨刀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当做一个营生,“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孙子也已经上大学了,老伴四年前去世了,我找点事儿干就是为了解闷。”对陶老来说,磨刀这门手艺不仅让他能够自食其力,有事可做,还给后辈们树立了榜样,每个月他都会给上大学的孙子500元钱零花钱,这让他非常自豪。
在磨刀的过程中,陶老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例如同样是经营饭店的人,有的非常有礼貌,有的连句“谢谢”都不会说。陶老说,从待人方式上就能知道这家饭店的生意如何。果然,有些饭店开业几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看别人优点不看缺点、不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一直往前看不想过去事儿”这些都是陶老78 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的养生秘籍。采访结束后,陶老麻利地收拾好东西骑上自行车,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回家了,在这个“风一样的男子”的背影上,写满了乐观和豁达。
记者:刘丽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