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和影视作品里,有这样一种老人,唠叨不停,抱怨不断,争强好胜,奚落晚辈,唯我独尊。估计没多少年轻人喜欢这类人。那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情态示人呢?他们对外表现出这样的姿态,是想获得什么呢?
其实,这类人的内心是空虚的,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空虚,心就没有支点,他们始终受外界环境干扰着,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以让内心变得风声鹤唳:朋友的百万身价让他自卑,无法释怀时就只能辱骂子女或者亲人无能;邻居的贫困和不幸让他沾沾自喜,借此在子女面前高度夸耀自己的财富和运气。身体一点点不适,便会叫嚷着让人嘘寒问暖,端饭送水,极其脆弱
人生的几个阶段,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它独有的特征。
刘君祖著的《新解冰鉴》一书里写道:“有终生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少年纯而薄,青年光而明,壮年丰而艳,晚年朴而实。”
这类老人,从青壮年到老年,他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围绕“金钱”二字,生命的全部以此为中心轴运转,整个人的一生都涂上了壮、强、大、明的色彩。
并且到年老时分,还拼命维持壮年的艳,要受人尊重、爱戴、敬仰、敬佩、以己为中心,唯独没有晚年该有的素,即朴实和安详。
“……不素反而艳,有点像妖精了”。
一个事物一直保持强大的姿态是反常的,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家里人受压制,气氛压抑,失去和谐,有正义感追求的成员会逃离,导致家散,家庭格局成不了气候。
人人都有空虚感,从人性角度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一世以金钱为幸福的根源,会让人陷入精神贫乏的万丈深渊。一旦空虚无所依靠,尤其是年老之人,当不再能够像年轻时那样从社会获取财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就只能向身边的亲人张牙舞爪,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常把心放空,给心浇水。滋润呵护内心,不让它千疮百孔。不再惶恐,不做那让人避之不及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