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京传统文化(南京民俗文化)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琅琅诗韵、悠悠琴声,历代名家笔下的南京诗篇在秦淮河畔传扬,一位位身着汉服的青年在石头城下进行祭祀表演。

寻访南京传统文化(南京民俗文化)

今天(4月4日)上午,清明·寻访南京“文化先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新民俗活动在石头城遗址公园举行。

文化学者与学生、市民代表共同参加徒步寻访文化先贤遗迹,让春天气息、文化味道与清明祭扫踏青习俗相结合,让悠远文脉在南京城里生生不息地传承。

新民俗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融入寒食、上巳等节俗,逐渐演化为祭祖扫墓、踏青赏春的民族传统节日。

新时代应有新的习俗!今年清明节,南京推出的寻访“文化先贤”活动,旨在追忆先贤的丰功伟绩、接受先贤的精神感召的同时,继承先贤的未竟事业,提升城市凝聚力,促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前进步伐。

寻访南京传统文化(南京民俗文化)

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化学者薛冰说:“我们倡导大家过好传统节日,并不是要求大家去遵循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旧习俗。旧习俗毕竟是与过去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如今进入新时代,生活、生产方式均发生了变化,扩大传统节日的思想内涵,提倡顺应当代生活的,且大家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

文化学者倡议广大市民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将祭扫、踏青活动与寻访南京文化先贤结合在一起,共同挖掘南京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欢迎市民朋友共同推举南京先贤,共同寻访先贤足迹。

42位先贤是南京文化符号

启动仪式之后,南京文化先贤寻访缅怀之旅随即展开。

参与活动的近百位市民代表当天围绕石头城、龙蟠里、乌龙潭、清凉山一带,寻访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以及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袁枚、方苞等历代文化先贤的遗迹,并在各处遗迹举办诵读先贤作品、书法表演等缅怀纪念活动。

南京六代繁华十朝兴会,在南京留下足迹的历代文化先贤人数众多,遗迹遍布市内。寻访团4日追思缅怀的先贤只是本次活动的一部分,此次共确立了42位文化先贤,贯穿三国、南朝时期、唐宋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薛冰说,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城林的城市风貌源于先贤开拓,“天下文枢”的城市文脉源于先贤开创。一位位文化先贤是南京城市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

据了解,南京是“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四个试点城市之一,自今年春节起,南京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节日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新闻附件

1、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在孔明经过秣陵(今南京,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改名秣陵)时,无意看到石头山山川有独特的地形,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回去之后,诸葛亮便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说那里有帝王的地势。

2、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石头城遗址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

3、阮籍(210年—263年)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东晋学子为纪念阮籍为他在南京花露岗上立了衣冠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花露岗社区花露北岗21号。

4、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

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曾居住在乌衣巷。死后赐葬幕府山西南麓。

5、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

东晋政治家、名士。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居住于乌衣巷。

谢安执政期间,对建康宫城作过大规模整修,以原成贤街四牌楼为中心,建成了有大小殿堂3500间的”建康宫”,成为1600年前金陵地区最大的建筑群。

6、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江宁区禄口镇山阴村是王羲之后裔聚居地。

7、王献之(344年-386年)

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当年曾在十里秦淮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桃叶渡已成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8、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时南朝科学家,生于建康(南京)。在宋、齐两朝,祖冲之曾任地方小吏。他在前人刘徽创造的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基础上,运用开密法,推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

9、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齐梁间医学家。字通明。南京人。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归隐茅山。梁武帝萧衍非常敬重陶弘景,常去山中咨询朝廷大事,因而有”山中宰相”之称。

在其他方面也颇有成就,其所撰《本草经集注》对后世本草影响颇大。原书虽佚(在敦煌发现残本),但历代本草均予收录。

10、萧衍(464~549)

南朝梁的建立者。出生在秣陵(南京)。自幼勤奋,博学多通,才华横溢。年轻时常与社会贤达交往,与文坛新秀沈约等7人共游,号称”竟陵八友”。

在位48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都城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现一个”花团锦簇”的”文化盛世”。

11、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

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南唐后主李煜建造的忏经楼,即唱经楼的前身。到了明清时期,唱经楼及周边是一片繁华喧闹的街市。后来,现代文学大师张恨水在这里居住过。曾在清凉寺内建德庆堂为避暑行宫。

12、徐熙,生卒年待考。

五代南唐画家。南京人。世代南唐为官。擅花木水鸟、虫鱼蔬果,所画禽鸟,形骨十分清秀脱俗,写花木落笔颇重,浓墨粗笔,稍施杂彩,一气呵成,人称为”落墨花”。

13、李白(701年~762年)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一生中至少四次游访金陵,时间跨度更是从开元十四年(726)到上元二年(761),写下了《金陵酒肆留别》等数十余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

14、颜真卿(709~784)

唐朝名臣、书法家。曾任昇州(今南京)刺史。唐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于乌龙潭设江宁放生池。颜真卿亲笔为乌龙潭放生池撰书《放生池碑记》。

元和年间(806~820),后人于潭西建放生庵,以祀颜鲁公。宋、明、清历代曾几经修缮。太平天国时期庵毁,同治年间,江宁知府涂宗瀛于庵址建颜鲁公祠,祠内刻有多块古碑与一口放生井。

15、张籍(约766年 ~约830年)

唐代诗人。张籍生于江浦县林山乡(即今浦口区乌江镇)燕窠张村,原有张籍读书处遗迹,现已无存。是韩愈的学生,与白居易等友善。白居易称张籍“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韩愈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16、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与江宁府(今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仕宦中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三次任江宁知府、两度守孝、两度罢相后皆居住于此。他遍访江宁府的山川名胜、古寺名宅,创作了不少和江宁有关的诗词。

熙宁十年(1077)六月,王安石辞官,在江宁城东门到钟山的道路上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房子,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半山园”。元丰七年(1084)春,王安石把半山园改作寺院,宋神宗赐名报宁禅寺。自己在秦淮河畔租了一所小房子居住。

17、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自1165年至1167年,他在吴楚等地漫游,曾来到建康(今南京),登赏心亭远眺。赏心亭建在南宋时建康下水门城上(今水西门),下为秦淮河。此时辛弃疾从北方回归南宋已有5年,离职赋闲也有3年,虽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感慨颇多,于是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8、岳飞(1103年~1142年)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金军攻打江南时,岳飞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岳飞抗金故垒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及韩府山山脊处。

19、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朝开国皇帝。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取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八月,下诏设南北两京,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今开封)为北京。

20、郑和(1371年? – 1433年)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首次下西洋顺利归来,明成祖朱棣为答谢海神妈祖护佑郑和航海平安的圣德,赐建“龙江天妃宫”,并亲自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此碑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于7月4日建成开放,这里曾经是中世纪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仍留有3个长达四五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

南京郑和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的中段东侧, 原名太平公园,1985年5月3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更名为郑和公园。

21、焦竑(1540年~1620年)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曾在崇正书院就读。崇正书院遗址位于清凉山东麓,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创建者为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耿定向,名称取自文天祥诗句“天地有正气”,并有推崇正传儒学之意。

22、李渔(1611年~1680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52岁时举家从杭州迁居南京,一住就是近20年。他在金陵营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园

经历历史的沧桑,李渔的芥子园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芥子园在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没有动摇,李渔在南京的文化活动也与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23、龚贤(1618年~1689年)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明亡后在清凉山定居。他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因此称扫叶楼。扫叶楼位于南京清凉山公园西侧山坡上,是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建筑。

24、方苞(1668年~1749年)

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曾在康、雍、乾三朝为官,归隐江宁后,在乌龙潭畔筑庐以居,教子课徒。

25、郑板桥(1693年~1765年)

清朝康熙时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郑板桥曾多次来到南京,也写出了不少吟咏南京的诗词,曾写道“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26、吴敬梓(1701年~1754年)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733年,吴敬梓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南京秦淮河畔,在秦淮水亭定居,自称“秦淮寓客”。

27、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乌龙潭曾是曹家花园的一角,是曹雪芹的故园。正因为如此,为了纪念曹雪芹,1985年,匡亚明,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23位著名学者倡议在南京为曹雪芹塑像,筹建曹雪芹纪念馆。乌龙潭成为首选之地,1992年在这里落成巨型曹雪芹塑像,1997年建成曹雪芹纪念馆。

28、袁枚(1716年~1798年)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辞官后,并未回老家钱塘,而是看中了江宁(南京)小仓山中的以乌龙潭为中心的隋氏废园,即原曹寅的织造园——“大观园”,用三百金购得,易名“随园”,筑室定居,隐居于此,优游自得,自称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

29、董教增(1750年~1822年)

清代官吏。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历内阁中书、吏部主事、四川按察使等。主张节俭。有“刻于己为俭,俭于人为刻”之句,为一时名言。

30、林则徐(1785年~1850年)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这年恰逢壬辰科江南乡试之年,道光帝有心整顿,特指派新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担任。林则徐从苏州赶到江宁(今南京),很快就向朝廷递上一道奏折,针对当时科场弊端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办法。

深爱着古都南京。道光十七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在去广州赴任后,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斜日西风万柳条,栖鸦流水旧魂消。即今仍踏长干路,官爱江南为六朝”。

31、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

清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其巨著《海国图志》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对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成为我国不朽的文化遗产。

魏源故居位于龙蟠里,他后半生居此著书立说,完成《海国图志》。

32、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从事革命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在南京的许多地方,却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长期以来,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今天,以“中山”命名的中山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逸仙桥和中山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人们展示出新的英姿。

33、史量才(1880年~1934年)

名家修,江苏江宁县湖熟杨板桥人。曾任《申报》总经理,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1934年遇害。史量才故居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板桥村,故居现修缮一新。

史量才是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34、张简斋(1880年~1950年)

名医。生于南京中医世家。幼承家学,20余岁医术已崭露头角,50岁以后在医学界负有盛名,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

30~40年代末,曾任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南京、重庆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南京中医学校校长,行政院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8年12月迁居南京继续挂牌行医。次年5月,迁居香港。

35、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先生创导生活教育运动的发祥地南京晓庄师范,又是陶先生墓地所在。南京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南京市中央门外晓庄行知路,是崇一学堂旧址,主要有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晓庄烈士纪念碑等。 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陶行知纪念馆。

36周琪(1897年~1973年)

书法家。笔名周琪。世居南京。从小随父习字,六七岁时就写得一笔好字,16岁开始写大招牌,即闻名于南京。终身以写字为职业,潜心研究古今书法作品。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草、行书、仿宋体无一不精,尤擅长写颜、柳字体。周琪写的字,法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能取百家之长,深得世人倾慕。旧时曾在南京开字馆,凭街开窗,当众挥毫,求写客户纷至沓来。

37、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写过很多关于南京的散文,比如《南京印象》、《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曾写道“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38、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先生拜南京大学前身的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为师。张大千先生还曾出任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39、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傅抱石生前旧居在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西路132号内,如今已是傅抱石纪念馆。

40、单宗肃(1910年~1990年)

中国电子管制造业创始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南京交通大学。1951年任南京电工厂(现南京电子管厂)厂长、总工程师。后历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科协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高级工程师。为实现从普通电子管向微波管的飞跃,为发展中国的卫星通信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41、胡长龄(1911年 ~2003年)

江苏省南京市人,江苏省第一位特级厨师,淮扬菜一代宗师,有“金陵厨王”的美誉。为纪念这位中国餐饮界功勋人物,2010年9月19日建成了中国烹饪历史上第一座以烹饪大师命名的纪念馆——胡长龄纪念馆。

42、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1928年10月出生在江苏南京,在南京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五中(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就读金陵大学外语系。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紫金山记者 翟羽

关于作者: huaquanshequ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