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道德经:顺应生命的文化属性,才是合乎天道的智慧。

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一、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方向,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来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

所有背离规律的言行,都难以有好的结果。

很多人喜欢标新立异,总是用言行怪异,性格固执作为个性,我们没有权利去抨击任何人的行为习惯,但是在生活中,所有不符合规律而存在的事物,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围炉夜话》之中说:和平处事,勿矫俗为高;正直居心,勿设机以为智。

为人处事要心平气和,不要故意违背世俗。自命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刚直,不要设计机巧,自恃聪明。

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有这样一句话叫“入乡随俗”,这句话非常形象的解释处世平和的重要性。

因为当地的风俗是人们长期生活沉淀下来约定俗成的东西,它是深入民心,沉淀已久,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习惯,但是当一个人过分的想要以标新立异的姿态去颠覆这些习惯时,违背的自然就是规律,而结果也可想而知,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最后也难以如愿。

在《遥远的救世主》之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文化属性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同的文化属性塑造不同的人格,这是一种规律,也是所谓的天道,这种能量是根据某种环境所形成的状态,而这种能量的作用也主导着某种环境未来的走向,这不是一个人所能突破和改变的规则。

而真正的智者,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内,都能顺应相应的规律和文化属性去存在,而不是故作标新立异,用一些违背事世俗自命清高的姿态,去存心改变和妄加施为。

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二、

《道德经》中一再强调的智慧核心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就是放下自己的妄念,不以主观施为,顺应客观规律存在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科技不发达,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就是看天吃饭,而李世民一向注重农业问题,因为他相信只要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面,国家一定就会兴盛。

在贞观五年时,有官员对李世民上奏,说:“皇太子要举行加冠礼,占卜得知,在二月举行最为合适,请增加兵丁,用来举行仪式。”

而李世民思考一番,就说:“现在春耕刚刚开始,这个时候如果举行加冠礼,就会妨碍农事,不如改在十月进行。”

而太子少保萧又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举行最合适了。”

而李世民坚持认为阴阳禁忌那一套不可全信,做事情如果依照阴阳,而不顾道德礼仪,想得到上天保佑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做的事情都能符合正道,自然能够万事吉利,一切顺遂,而农业极为重要,不能有半点差错。

大臣看到李世民这么坚决的态度,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相信阴阳预测没有错,但是李世民的重视农业,顺应时势更没有错,就像李世民所说“如果做事只是依照阴阳,而不顾实际情况的道德礼仪,那么有什么资格能得到上天的护佑呢?”

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比适应规则更重要的了。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智巧凌驾于违背规则的基础上,因为他明白,和光同尘是最恰当的处事方法,而不是违背世俗建立你以为的规则。

《菜根谭》之中说: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变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如果能够做到让高兴和快乐都没有超越规矩,让自己的好恶遵守一定准则,这就是调理和谐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类的父母,如果能让每个人没有怨恨和叹息,万事万物就没有灾害,便能呈现祥和之景象。

道德经文化常识(道德经 百度百科)

没有什么事情比各归其位更好的状态了,大自然之所以能够保持协调,并不是因为他有玄奥的力量,就是因为自然。

无论阴晴圆缺,自然遵循于自然,而不像人类一样,在物欲横流的染缸里面变成五颜六色,后来被染的连自己都认不清自己,只是活在虚妄之中。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关于作者: huaquanshequ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