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是一篇小学课文,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它就被长期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
寒号鸟的那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寒号鸟得过且过、好逸恶劳的形象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
由于之前的课文没有配图,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寒号鸟就是一种鸟。然而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配了一幅插图,仔细一看,躺在悬崖缝里的好像一只类似松鼠的动物,并非我们认为的有翅膀的鸟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配图错了吗?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插图
《寒号鸟》这篇课文最早出自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十五中记载:“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这也是成语“得过且过”的来源。
到了明代,陆深在《俨山外集》里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当严寒脱毛之时,夜间鸣声曰:冻杀我,冻杀我,天明垒个窝。至天暖时,毛羽已成,乃鸣曰: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凤凰不如我。”
可以看出,课文《寒号鸟》就是从以上改编而来。
对于寒号鸟是不是一种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寒号鸟不是鸟,它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飞鼠)。
复齿鼯鼠的体型似松鼠,前后肢间生有宽大多毛的飞膜,耳基部有一束黑色常毛。背毛多为棕黄、杂黑色常毛。
复齿鼯鼠多栖息于山地柏树林区,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缝、树洞等处营造巢穴,巢较少,由杂草、树枝、树皮、羽毛等构成。所居石洞或石隙一般较狭小,深1米左右,高约15~60厘米。洞穴或直或曲,凸凹不平,鼯鼠多在穴内高处卧身,并以干草铺垫。冬季穴口经常以柴草封闭,挡风寒。
复齿鼯鼠系昼伏夜出动物,性情孤僻,喜安静。一般一洞一鼠独居,除哺乳期外很少有2~3只在一起。鼯鼠活动起来动作灵敏,夜间活动,晚上有时可以听到“哩——嘟罗——嘟罗”的叫声。月夜特别活跃,拂晓前返回洞巢。活动时攀爬与滑翔交替,以清晨和黄昏时活动频繁。白天隐匿巢内睡觉,傍晚出巢,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滑翔最远可达200米。
复齿鼯鼠是植食性动物,以侧柏、油松的树叶、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为主要食物,也采食其他植物的叶、皮和果。
由此看来,文中的寒号鸟与复齿鼯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被认为是复齿鼯鼠,这也是目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寒号鸟就是一只鸟,是一种传说中的鸟。
持这种说法的认为寒号鸟有两个原型。
第一个原型,是一种叫做“鶡鴠”(hé dàn)的古鸟。
这种古鸟,见于先秦的《礼记》《吕氏春秋》,西汉的《方言》《淮南子》《盐铁论》等著作。
在两汉之际,鶡鴠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夜鸣求旦”——在晚上鸣叫,呼唤白天到来,太阳升起。比如,《盐铁论》里说“鶡鴠夜鸣,无益于明”(鶡鴠再怎么鸣叫,天亮也不会变早);东汉人郑玄则说它是“求旦之鸟”(祈求、呼唤天明的鸟)。
到了两晋时代,除了在晚上号鸣求天亮,“鶡鴠”又增入了一些新的特征——夏天长着漂亮的五色羽毛,冬天则羽毛稀少或者掉光。比如,郭璞说它“似鸡,五色,冬无毛,赤倮,昼夜鸣”;郭义恭说它“冬毛希,夏毛盛”。
而到了唐代,对鶡鴠的描写又加入了四只脚,如《酉阳杂俎》中记载:“菘节鸟,四脚,尾似鼠,形如雀,终南深谷中有之。”这里的菘节鸟就是鶡鴠。1712年日本出版的百科全书《和汉三才图会(わかんさんさいずえ)》中对鶡鴠描画了这样一幅图。
出自《和汉三才图会》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寒号鸟就是鶡鴠。
出自《本草纲目》
第二个原型,是出自佛教故事的“寒苦鸟”。
据民国学者丁福保所编著的《佛学辞典》,佛经中的“寒苦鸟”故事,是这样子的:
“(动物)又名雪山鸟。天竺雪山有寒苦鸟。终夜,䳄(雌鸟)说杀我寒苦,雄鸣夜明造巢。至旦,有朝日暖映,亦不造巢,但鸣曰: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天竺为佛国,鸟兽亦有功德,故作无常偈,如此啭也。或云:妻鸟鸣寒苦逼身,夜明造巢。夫鸟鸣今日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故造作栖,安稳无常身?”
出自《佛学词典》
较之“鶡鴠”,“寒苦鸟”多了一段在寒冷中承诺筑巢、暖和之后又不兑现承诺的描写。
在中国,这种佛经中的鸟,隋唐两宋时期多被称作“寒号虫”;至明清两代,“寒号鸟”的叫法也开始流行。
比如,隋代仁寿四年(604)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前后一直在民间广泛抄写读诵的汉文《佛说善恶因果经》中,有“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的句子。明代的王世贞有“区区此时此身如寒号鸟,逼岁无一羽”的感慨。清代的蒲松龄则说“老鸨大于寒号鸟”。
由此可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描写的寒号鸟和陆深在《俨山外集》描写的寒号鸟与之一脉相承。
因此,无论是古鸟“鶡鴠”,还是佛经中的“寒苦鸟”,都是一种鸟,只是这种鸟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寒号鸟究竟是不是鸟呢?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