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战国 函谷关)

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战国 函谷关)

站在函谷关的城楼上,始终不相信这个低矮的城楼垛子,就是天下闻名的战国第一雄关。据说恢复了大概的原貌,中央两台三层主楼,旁边两台二层侧楼,主楼中厅支着两面大鼓,周边凹形围墙下支着几尊明显是后世才有的火炮,楼上逐层变窄的小楼分作射箭与瞭望之用。

风烟中这个扼守住三百里秦川秦国雄关,秦人凭此西出可以席卷中原统一天下,据守可以阻挡山东六国利兵强弩百万雄师,虽不如秦长城的连绵起伏,却也应该有古城墙的十数丈高耸才对,如今看来,确实有点失落。

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战国 函谷关)

何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知情的人告诉我,这是因为函谷关地势险峻,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关隘恰好建在低矮的山坳之中,两旁山岭像两员战将呵护身后,形成自然屏障;关中一条道路直通两山夹道之间,敌人即使攻下关隘,后山上驻扎的兵士居高临下两面夹攻也能从容夺回;再加上此地山路陡峭道路狭窄,粮草辎重很难迅速通过,没有后勤的支持,就是占领了也很难继续向前推进。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率领六国之众伐秦,秦国依托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这样看来,只要守护住这方山岭天险,函谷关就是名副其实的战国第一雄关。

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战国 函谷关)

站在城楼再向远方眺望,大河蜿蜒不绝,大山巍峨起伏,目力所在毫无阻挡,云海翻腾,河流静默,林木肃立,山石青峭,纤细如画无不尽在眼前。背靠雄关,眼前铺开一幅千里江山图,心中自有几分一夫当关的雄魄!

函谷关不光有秦关,另外还有赵关跟魏关,只是一个被淹一个正在修缮以待开放。想想也是,位置这么好,各国不修个关隘真对不起这方山河家园。

秦末的刘邦看到这一点,善耍滑头的他采取以软碰硬的战术,绕过重兵把守的函谷关进入关中,率先进入咸阳。随后跟来的项羽怒火冲天,裹挟歼灭秦军主力的胜利之威,决定以硬碰硬,攻下函谷关。可惜此时把守函谷关的已经不是秦军精锐,而是刘邦手下那些战力堪忧的民军,一击之下,函谷关失陷。

此时的历史没有给函谷关证明自己的机会,却从另外的方面证明了秦亡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见证了项羽“刚愎自用不能顺势而为怜惜民力”的道理。

时间跨过两千年,大炮、坦克与飞机出现了,函谷关身上的破旧盔甲到底还能不能抵挡得住精钢打造的子弹,炮弹呢?

1944年,日军集结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困兽犹斗要撕开西进的口子。函谷关正是这口子眼里的骨刺,拔下它就是一马平川直抵西安,整个西北就会沦陷。

在6月的“函谷关大战”中,凭借着车坚炮利,日军顺利地攻下了苍老衰弱看似不堪一击的函谷关。可此地的中国军队没有溃散更没有逃离,他们凝视着数千年来守护中华的铁血雄关,包扎好伤口,磨亮刺刀,拧开了手榴弹,在长达一百四十里的山谷,处处伏击,次次血战,最终守住了这个天下雄关。

赫赫函谷关,累累英雄气。

在来的路上,我就在想函谷关到底是怎样一个军事要塞,而今看来,虽然时光荏苒,函谷关作为要塞的作用已经不显,但是函谷关的精神与世长存。

函谷关属于灵宝市,这一带雨水稀少,山岭草木稀疏,黄土裸露,山坡龟裂,沟壑不断,泥石流经过的痕迹也不时可见,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不能像平原建房那样轻松,只好因地制宜,贴着山坡挖出窑洞,趴在山头挖出坑洞,作为起居之所。

距离灵宝不远的陕县地坑院,就是一处在山头从上往下挖出坑洞作为院落的村庄。据说这里曾经遭遇过日本兵,因为地坑院从远处看,光秃秃一片,与其他山头别无二致,所以日本兵就没有来此扫荡。传说总归是传说,我觉得地坑院的设计,最可能的是体现此地人民为了解决缺水难题而生发的智慧。

每个院落都掘地而建,四四方方;每个院落均有一个水井,雨天蓄水而用;每个院落也植有一棵泡桐,枝冠遮挡大半院落,是为固土遮阳而用。

今天的地坑院已经发展为一处知名的民俗展览景点,里面陈列着一些照片,其中有招待贵客的“十大碗”:红烧肉一碗、白肉一碗、猪头肉两碗、黄花菜一碗、海带一碗、豆芽一碗、粉条一碗、芹菜一碗、煎饼一碗。海带碗还有个高大上的称谓叫“海鲜大碗”,看的我这个从美食之乡信阳来的游客不禁暗自发笑,笑过了,心中突然升腾出一种敬意:这绝不是寒酸,这应该是奇迹!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到底花费了多大的精力来细心呵护自己的家园,又是怎么在荒凉干硬的土地上挖出深洞筑土成屋围聚为院,又是怎么从干涸贫瘠的土地里刨出粮食种出蔬菜培育成红澄澄脆生生的灵宝大苹果呢?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大家敬仰赞叹吗?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民族能够做到这一点,看看今天动荡的中东,贫穷的南美,国家有战祸经济有萧条,没做多少拯救的努力,国民便成群结队弃家而去,目的单一地直奔发达国家,途经的一般国家还不乐意去,自恃难民身份觉得全世界都愧对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让人看不起的寒酸!

中国也有流民,流动之后要么返回故乡要么回报故乡,都能尽到维护乡土发展乡土宣传乡土的责任。其中尤其值得钦佩的是豫西老百姓能够不离不弃,精耕细作,创造出地坑院这个奇迹,和保卫函谷关的将士一样都是守护山河的外显。

守护的精神只要不死,此地的生命就会延绵!

我相信,老子也是这样认为的。

时间再回溯到两千年前,函谷关路途狭窄,只能堪堪通过一辆马车,周围为高山大河所包,与世隔绝。生命已经度过大半的老子却慧眼独识,挑中了这个久战之地,停留了很久,创作了彪炳史册的《道德经》,从此隐匿踪迹。

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西进函谷,恐怕更多的是向西周发源地的叩问,他知道西周先民一定有对战乱当世的解决办法,他更相信这种办法与自己的主张会不谋而合。

函谷关这片山水,关低山高,阴阳合一,水乳交融;这方生民,日耕夜息,无中求有,苦里有乐,不禁心中澎湃万言俱成,老子总结出合乎规律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法自然,顺势而为,道一生二,二生为三,三生万物。只要守得住“道”,不管大王们如何攻伐杀戮倾城掠地,历史总将证明老子德政的胜利。守住“道”,也就是守住生民的希望,守住民族的底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子民,能守护下去就能繁衍生息,函谷关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战略要地,也是一方乡土家园,一种民族的精神!(息县 余 良)

关于作者: huaquanshequ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