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一一事情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寓褒贬于其中,以留于读者评论。
红樓夢一书中有些情节作者已挑明用了春秋笔法,但还有一些事情并未挑明。例如对薛宝钗的褒貶一一写书人略加技巧看似合情理,读书人便信以为真。本文略举几例,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薛宝钗怕耽延时间
作者笔下的宝钗是品格端方、随分从时、罕言寡语、自云守拙。可是现实中的宝钗仅“随分从时”、“藏愚”、“守拙”这些“优点”在特定场合看,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十八回元妃省親,让众姊妹作诗每人一首,宝玉则是作四首,那么他就得分秒必争。当作到第三首“怡红院”时,因诗中有“绿玉”一词,宝钗认为不妥,建议改为“绿腊”。这本来是简單一事,说完绿腊的出处之后无需多言便可回到自己座位。这也是大家闺秀处事常态。然而问題就出在事情了结之后宝钗好像并不知道“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之道,不但未及时走开还叨叨了一些多余的题外话:“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約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
读到这里已觉得宝钗不走开拖延时间似乎有向宝玉邀功请赏之意,又有亲热之举是做给元妃看之嫌。这种事情若是别人,作者可能要议论一番,但对宝钗却如此描写:“一面说笑,因说笑怕耽延了工夫,遂抽身走开了。”
很巧妙,既点出宝钗有工夫说笑,又说宝钗怕耽延工夫抽身走开,很明显是用了春秋笔法反面赞扬!因為在那个皇家威严的场合谁敢说笑?连贾政都唯唯诺诺在帘子外向元妃启话问安。况且宝钗啰嗦了半天已經耽误了宝玉的时间,还说怕耽延时间。这个情节的描写如果不细看,就真的相信了作者笔下宝钗的“美德”了。
上述对宝钗的评论若说是笔者对宝钗的偏见而曲解了作者的本意,那么在帮助宝玉作诗的同一件事上,把黛玉的做法与宝钗相比,便知作者所持何意。
书中如此描写黛玉:当黛玉已知宝玉作了三首诗,黛玉说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吧!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团子,掷在他跟前。
相比宝钗,黛玉说话十分简洁。从细节看:纸条团起来目标小,可见在这个场合黛玉并不想让众人看见宝玉被帮助,也不愿显示她在帮宝玉写诗。这是黛、钗帮宝玉作诗的现场差别,但作者的技巧是只做叙述,不做评论。
再看事后的宝钗和黛玉。
宝玉的诗是在宝钗指点下修改成功而避免了娘娘生气,宝钗觉得此举功劳甚大,应該让别人知道。因此看准机会便不失时机亮出这件事。
事出19回一一当宝玉和黛玉因玩笑中提到“典故”一词时,宝钗便乘机笑道:“原來是宝兄弟,怨不得他。他肚子里的故典原多,只是可惜一件,凡该故典之时他就偏忘了。有今日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眼面前儿的倒想不起来了。别人冷的那样,你急的直出汗。这会子偏又有记性了!”
敬请注意一一就在宝钗大谈帮宝玉改绿玉为绿腊一字之事时,如果作者笔下的黛玉也是好大喜功、行为浮浅之人,在这个场合下肯定也会“趁兴”说说替宝玉作诗一首的事儿,但书中谁看见黛玉为此事议论的片言只语?这就是在不言中赞揚了黛玉的高贵人品。可见作者对二人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拿捏的多准!因此说看红楼梦既要看写出来的,还要“品”没写出来的,才能深刻理解书中人物。
回头再看省親诗会上另外的一幕。
当元妃评价宝玉的四首诗中“杏帘在望”为前三首之冠时,其实娘娘并不知道此诗出于黛玉之手。那么此时黛玉作何想法,有何表情?是沾沾自喜还是表情淡然?尽管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事实上黛玉淡然的表情已跃然纸上一一作者先已交待黛玉是为展其才、帮宝玉省些精力而作诗,并无邀功请赏之心(87版红楼梦陈晓旭饰演的黛玉此时有一个面部淡然的特写镜头,十分到位。)
至此,红楼夢作者通过在特定场合下帮宝玉作诗一事,用春秋笔法描述了一个皇商之女仅仅为宝玉更改区区一个字,便不失时机欲捞取名利小市民的庸俗行为;又用不写之写的手法展现了才思敏㨗、不张扬、不争名的林黛玉君子般的形象。
二、就红麝串一事辩析红迷们对宝玉的歧见
第28回宝玉一大早给贾母请安,发现宝钗手上已戴了昨日下午元妃赏赐的红麝串。宝玉想让宝钗褪下来看看,于是看见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书中如此写宝玉:”暗想:这个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得一摸,偏偏长在她身上”一一就因为这一点,宝玉便遭到许多红迷们的批评指责他有非分之想。其实作者在这里又用了春秋笔法瞞过众人。为解此疑,就红麝串一事有必要对二宝的心态先分别叙述,以消除读者对宝玉的歧见。
宝钗一方:“因往日母親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結为婚姻,所以总远着宝玉(按:常常到怡红院总不能说总远着宝玉吧!)昨天见了元妃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其实此時的宝钗明白,自己从最初进京选秀无果的尴尬局面已经进展为“金玉姻緣”初战告㨗阶段了,心中自是滿意。可是既然说“心里越发没意思起來”,“贞静”出名的宝釵第一天下午刚接到礼物便在第二天一早匆匆戴上了,显然作者对宝釵的褒貶已在不言之中。
再看宝玉一方:宝玉已知独自己的赏礼与宝钗的一样,均有上等宫扇和红麝串等物,而黛玉和迎春姐妹又另是一等,心中怀疑。于是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样,到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袭人解釋都是一一份一份写着签子,错不了的。可知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能和他肩齐,宝钗不配。
宝玉、宝钗本来各有心思。
因这串香珠是“钦定”金玉良緣象征之物,宝釵心中自然暗喜,所以及時戴上给贾母王夫人看看。
宝玉呢,他对所赐物品的疑問袭人已解釋清楚。只是今天看见宝钗早早的戴上,心中自然不快!一一请注意:宝玉此时的想法本来是”这串香珠要戴在林妹妹手上或许可以一摸,偏生戴在她手上!”但这个想法作者若如实写出显然与袭人在怡紅院的对话重复了。于是作者换了个手法写成“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许可以一摸,偏生戴在她手上。”这么一写便引发了读者对宝玉的批评。殊不知宝玉想让林妹妹戴紅麝串的想法是对金玉良缘的鄙視,只是不敢说出而已。
这段红麝串的故事实际上作者旨在贬低薛宝钗急于显露之态,并无写宝玉有非分想法之意。若不细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写作方法真要错怪宝了。此春秋笔法又一例。
三、宝玉的”梦话”
36回“绣鸳鴦梦兆绛芸轩”。宝玉午睡,宝钗在床边给宝玉的肚兜上绣花。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的!什么是金玉良緣,我偏说是木石姻緣!”这个场景叙述的看似真切,以为宝玉说的就是梦话。但仔細一琢磨宝玉说的果真是梦话还是醒来之语?解釋这点还要从梦话的一些常识说起。
第一、梦话长短的规律。
若是说整句有条理、人能听得懂的梦话,一般只在三、五个字左右,大约不超过十个字。如“快走呀”、“干么呀”等短句。
若是长一些的梦话那就只能是谁也听不懂的梦呓語了。此时宝玉说了有条理的、清楚且连贯的25个字“梦话”,常识讲已超脱常态。
第二、再看午睡的时间。
一般讲成年人午睡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便醒。宝钗中午到怡紅院时袭人正在绣花。袭人说今日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袭人出去后宝钗接着绣了两三个花瓣,常识经验约需四、五十分钟。袭、钗二人在宝玉午睡后绣花时间相加约一个半小时以上。
现在把宝玉实际午睡的时间和清楚又有条理长达25个字的”梦話”综合分析,当时的情景应該是宝玉午睡已醒,醒來之後看见宝钗在床边给自己肚兜上绣花心中大为不快,甚至有厌惡之心,便趁机借梦话大骂金玉良緣。这话是说给宝钗听的,不过有碍于礼节,不可能明着骂,这样也不符合红楼夢整个故事情节的安排。写成现今宝玉假装的“梦話”去骂瞞过读者便成了精彩的一幕。
四、薛宝钗的无名之火
话说五月初一打平安醮回来后宝玉、黛玉吵了一架。此架吵的非同小可,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事后贾母怕他二人因口角伤了和气让凤姐去说合,但未经说合二人已經和好。回头凤姐向贾母和众人作了情况汇报。
凤姐说:“我说他们不用人操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说合。我及至到了那里谁知两人到在一处对赔不是了……。”说的滿屋子人都笑起來了。
屋子里的气氛如此轻松,只因宝玉说了一句宝钗像楊妃很平常的话,宝钗听了便“不由的大怒”,“冷笑了两声”然后说“我倒像楊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当楊国忠的!”一句玩笑话便让宝釵情緒失控,尤其提到祸国怏民的楊国忠显然已经是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了!
凑巧,有小丫头笑着说宝釵藏了她的扇子,于是宝釵又第二次发脾氣并借扇机激烈地双敲宝玉和黛玉。
大观園中开玩笑是常有之事,只有因开玩笑“乐打”的,如湘云、黛玉因“艾哥哥”、“林姐夫”追逐嬉闹场面、吃鹿肉的热闹场面等等。在长辈面前因开玩笑翻脸大怒的却仅此一处。
一个有”涵养”的宝釵在贾母等众人面前为何连连失态?一一原來就是因为凤姐对宝、黛自然和好而生动有趣的叙述!凤姐的话太生动有趣了,虽然让滿屋子的人笑起来,但宝釵不仅笑不起來,甚至有些恐惧和脑怒。对宝钗而言,刚剛收到元妃赐的红麝串,表明金玉良缘已见成效却发生了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能不大怒失态?于是“贞静”的宝釵一借楊妃,二借扇机才发了两通无名之火。
古有“春秋之微辞,史家之多曲笔”;红楼一书则是“宝钗之有微辞,作者之多曲笔”也!